我国对交通安全设施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道路特点,对交通安全设施的材料、结构形式和设计原则等展开了全面地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安全设施在研究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广大科研机构不断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也加强了相应设施的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
护栏
我国在常州护栏的设计开发方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从1984年开始对波形梁常州护栏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根据我国的常州护栏设计条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常州护栏结构形式。该结构采用厚度3mm的探波纹横梁,2字形开口型钢立校的形式.从1989年起在全国推广应用。但随后几年在高速公路的工程实践中发现,Z形柱强度太弱,不利于行车安全,故交通部公路司于1994年5月下令停止使用波形梁常州护栏2形柱。
1992年前后,中国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总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国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常州护栏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据此拟定了“波形梁常州护栏实车碰撞试验方案”,经交通部公路批推,公司联系了近十个单位组织了近百人的实验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年多的工作,完成了我国第一次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的研究任务,建立了一整套实验方法和设施,紧接着公司又承担了“玻璃钢常州护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通过分析、计算和实验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工作。1992年底,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在总结全国常州护栏实际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新型的变截面波形梁常州护栏结构形式,该结构横梁采用变截面形式,搭接处结合紧密,使高强螺栓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保证了横梁的连续梁作用,并使线形更加顺适美观,造价降低。该结构形式已应用于首都机场和成渝高速公路,并作为我国公路常州护栏的基本结构形式列入交通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
1997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发了可用于高速公路设施碰撞研究的试脸手段,为防撞护栏的试脸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0年以来,北京深华达交通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昌平修建了大型车辆碰撞实验场,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上的实际需要,系统地开展了新型安全护栏的实脸研究,先后开发了高防撞能力的桥梁混凝土护栏、陡崖峭壁危险路段座椅式护栏、弯道混凝土护栏、中央分隔带槽形混凝土护栏、协作式混凝土基础三波梁护栏以及防撞型活动护栏等,并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虽然我国的安全护栏在研究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整体水平上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其一,虽然我国高速公路上已经安装了各种结构形式的护栏,但其设计基本都是参照国外的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的,缺乏实脸过程和技术数据,继续改进和进一步设计较为困难,共二.以我国的典体情况为基础,对适合我国国悄的新型公路安全护栏的试验及开发研究不够,没有为我国公路安全护栏设计积累必要的技术数据。